团聚,团圆 | 国际潮团联谊会
周二早上,在大会开幕式开始之前,我们被安排在酒店,先享用自助早餐。 坐在我对面的,是两位马来西亚潮团的代表。 几句寒暄后,其中一位阿伯跟我说他已经是第三代潮汕人了。 我直接给他手动点了个赞,佩服他,三代人在海外,仍然能保留住语言的传承。
他笑了笑说,他的阿公阿嬷(爷爷奶奶)还有外公外婆把他带大,自然而然地保留住了语言。 爸爸妈妈在家里也有与他对话。虽然人在海外,回家语言环境仍在。 “可惜”…..他开玩笑道….“我的小孩们可能就没能继续延续下去”。“会听不会说”,已经是最好的境界了。
语言是一本护照,能打开一个时间和一个空间。 时间,是一代代的传承,空间,是每个世代同一宗族的紧密联系。
那天的早餐会上,穿梭在潮汕白粥与橄榄菜中,我听到了各种潮音的互动与相连。 第二代普宁话,第三代潮州话,第一代的揭阳话。甚至一些带有浓厚普通话口音的汕头话,也在一些小年轻的海外潮汕人口中听到。他们在努力地追溯自己父母辈的过去。
那个瞬间,我能真真切切地到这一届国际潮团联谊会的意义。
这次会议办得很成功。 能让海内外侨团相聚一堂,本身就已经是一件难能可贵的事,更何况要努力让每一位回家的潮人感受到“家”的味道,很多细节做得很到位。 这里需要给主办方还有汕头的“家人们”点赞。我听说有些路道还做了特殊安排,以舒缓几千位潮团代表同时出行的交通压力。 我的一位朋友告诉我,因为上学路道调整,他早上7点送小孩到学校,学校门房的保安叔叔都有点懵。 似乎全市上下都在协调,迎接胶己人(自己人)回家。
在开幕大会上李超人的祝语,还有王来春乡贤的真情分享,让人甚是感动。 有些情感,真的是离家多年才能真切地感受到。 飘洋过海,在外拼搏,在觉得自己撑不下去的时候,能让自己再往前一步的,往往是那一碗白粥。还有,白粥旁边的那一小碟橄榄菜。 那味蕾能雷到胃,直击大脑,让自己在第二天能在异国他乡继续生活着。
在大会的摄影展上,我滞留了很久。细品着每一张作品捕捉的瞬间。 有奶奶的白发,有潮汕美食的味美色香,有英歌舞上小孩的传承,也有功夫茶间的悠闲。 走过一幅幅作品,似乎在穿过时光隧道。每一张掠影,都能看到自己成长的元素,潮汕的元素。
在帝豪酒店的迎宾大堂里,能看到来自世界各国的潮人华侨。 彼此聊天,努力地说起久违的潮汕话,似乎在唤醒儿时的DNA,与自己的兄弟姐妹交流。 我记得我岳父跟我说过,语言是一种身份(language is an entity)。如果是,那个迎宾大堂的空气中,我觉得 the teochew entity is the entirety。
在机场的安检处,亲人相拥道别,不少更是泪别。
机场外的“潮聚,向汕”画幅,更是大家的打卡点。
过了安检,我也打了一份甘草水果。
我跟小妹说,一定要撒上梅粉。
因为,那是家的味道。
最后,上剧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