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欧随笔:认识自己
学习,知识,读书,应该是跟吃饭,睡觉,运动和呼吸一样,是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。
而不应该是“等我忙完了之后再来做的事情”。因为,事情是忙不完的。
2015年到达浦东机场的时候,是我人生第二次来到上海。对这个城市,熟悉又陌生。
熟悉,是因为“上海Shanghai”就像纽约伦敦和香港,全世界都熟悉。陌生,可能因为我是刚刚纳入这大上海中的一条小川,一条新川。
在这个陌生的城市开始人生新的章程,也给自己定了个小挑战的目标:给自己的阅历加多一行字吧。
偶尔给人生按一下“重置按钮”,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。没有好,也没有坏,一切都会是最好的安排。
经过一番研究,我按下了【提交】按钮,申请了中欧商学院的国际EMBA班。
然后也没有想太多,该上班上班,该看书看书,该带娃带娃。
当时刚刚当上爸爸,也是人生课程表上比较重要的一门学科,试着不让自己掉链子。
开学
就像英文里的那句表述 - The next thing you know…我已经坐在Global EMBA的2016年班的开学模块上。
课堂上50多位来自各个国家,各个行业的同学。这不是三人行必有吾师,而是五十行,皆为吾师。
商学院对学生筛选是花了大量心思的,特别是国际班。
行业多样性,年龄区间,经验,背景,男女比例,国籍比例等,每一个细节都必须考虑到。这不是为了印在海报上能看起来漂亮一点,而是为了对每个同学负责。
如果课堂上各位同学不能在学历+阅历+思想+经验这四个层面上PK出火花,估计会对整个课程的体验都会逊色很多。
所以,就像一位教授曾经幽默地说过:大家有没有意识到,我们这个课堂,只是五十多个大脑通过语言和辩论互相碰撞的场所。我们的身体只是大脑们的代驾。
的确,有这么一种感觉。
对了,开学时坐在我旁边的,是当时捷克驻中国领馆的外交官之一。也是我见过少数既有黑色幽默又能侃上复杂国际政治,但又非常简单的一个人。
同学
对于任何MBA或是EMBA课程来说,课程和教授只是一个载体。最大的价值,还是这个载体上能放大出来的同学。
通过案例加上各行各业同学的经验,来碰撞出不同的结论。就像煮一道菜,厨房和厨具只是载体,同样的柴米油盐,在不同的人的调配下,烹调出来的,都应该是不同的味道。
这,才EMBA这道菜最值得品尝的味道。也是一个Globa EMBA课程的核心价值所在。
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和影响的,还是我的开学模块小组。
那是七位和我背景差不多,经验比我丰富,但是和我有没有任何利益关系,并且跟我刚认识不久的同学。
在教授刻意和善意的安排下,我们被高压地折磨了一个多星期。这绝对是对脑力和体力的考验。在这种环境下,自己本来想装出来的那一面,早已无力维持。
慢慢地,自己的弱点暴露出来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感觉自己就像一个被撕开的洋葱,一层一层地掉落。然而为这颗洋葱流泪的可能不是别人,而是自己的内心。
当时的我,脑海里在纠结,这只是开学模块,接下来这二十个月,我本来准备好的人设已经完全丧失,我还能怎么活~
然而,就在快结束的时候,我被邀请去写一下对同组同学的看法。同时,我也收到了他们对我的看法。
那份评语,可能是我收到最宝贵的评价。
想一想,在三十多岁的时候,有一群你觉得挺厉害的人,在和你一起高度集训并让你无处设防。在看到你弱点的同时,还能直白地给你写出来。这在我家人,同事,团队,领导,朋友身上,是要也要不到的。他们要不就是说出你想听的话,委婉的话。要不就已经是对你彻底失望,给你来一份你没下单的酸辣汤。
而同学间的这份评语,至少让我知道,自己优点,缺点,痛点,泪点,还有自己不想看到的点,或是看到了不想去承认的点,都在哪里。
至于自己是否能接受,甚至是去改变,那就是看自己是否想直面自己,进行优化,进行内存清理,进行升级。
共学
EMBA班的默认设置就是“大家都忙”。
在职场,自己的事业,家庭,个人空间之外,还要挤出时间来投入到课程项目中。这紧密的时间管理,就已经是课程的对学员的基本要求。
“投入到课程项目”中不仅仅指“去上课”。课前准备,课后阅读,课外活动,班级社交等,都是课程的一部分。而且是比较大,比较重要的一部分。
“How much you put in is how much you get out” - 你投入多少,你就得到多少。现在回想起来,这句话的道理已经超过了它字面所能表达的。
尽管同学之间的互动不少,但比起以前读书时的同学之间建立起的深度友谊,EMBA还是有它的限制性。毕竟,大家都在自己人生的不同阶段。我们已经不再是下课之后到你家做作业顺便玩一下游戏的年龄(当然,偶尔的亲子聚会还是能让我们拾回一些未眠的童心)。
然而,我发现在课堂上适度地互动,回答教授的提问,绝对不仅仅是自己回答问题的时间,而是让五十多位同学了解你的机会。
几天的课程下来,我可能和另外一位同学对话不超过十句。但是彼此在课堂上阐述自己观点的时间,都是思想的交流。所以,尽管单独的时间不多,但大家感觉都相似甚深。
可能也是因为这个原因,我们班聪明的同学们在选班委的时候,直接有策略性地把全班最小的那位,投票出来做班委代表。言下之意就是:小朋友,我们认可你,同时你也要多出出力,都跑跑,多为我们班级组织活动啊!
那位小朋友现在回想起来,估计是自己给人制造了一种“能执行”的错觉。
但是他也深切地体会到,投入多,收获更多的意义。能为五十多位比自己优秀的同学服务,本身的价值就已经超出了一个EMBA的课程。
自学
很多人都会问那个问题:值不值得?
用商学院的标准回答:那要看你怎么看这个问题。
用哲学一点的回答,那就是:做什么事情都是值得的。第三碗饭能吃饱,绝对不是因为第三碗饭营养好。
至于一个EMBA学位是人生的第几碗饭,见仁见智。更重要的是,你跟谁一起吃这顿饭。你是主动想吃,还是被邀请去赴宴,还是你是被逼着去应酬。 你吃的是米饭,还是与共同赴宴的朋友一起欣赏知识盛宴上的稻香。
Again, it all depends!
纪念
此文纪念中欧商学院再次获得英国金融时报 Financial Times 全球排名第二。 Global EMBA 2016 (GEMBA16)班,好样的!
同时纪念与我们共同走过这段人生旅程的人生导师 Nikos 与挚友 Larry!
链接
The more you put in, the more you get out of it.
Larry @ our hearts